07 9月, 2012

《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



德先生不在   李俊峰+梁御東, 攝影   20'×24' (9 pcs.), 2010 


從2008年起,由深圳何香凝美術館主與總策展人馮博一自每年皆進行的「兩岸
四地藝術交流計畫」,以藝術為名去建立地緣文化意義上的交流機制,隨著每
年設定不同主題、方式連結中國大陸、港、澳、台四地策展人與藝術家共同展
呈。

無論是先前2008年的《出境》、與2009年《蝴蝶效應》邀請台灣藝術家陳敬
元、吳達坤、吳季璁、姚瑞中參展、或像是去年於關渡美術館的《1+1》,是
由兩地策展人選出互相搭配為一組的藝術家共同在一個子題下互為對話呈現展
出,令人印象深刻的如香港藝術家蘇約翰的軟雕塑與沙、澳門藝術家百強的現
地製作,姚仲涵大型的聲音裝置等等。本次2012年更延續交流本計畫邀請大
陸、香港、澳門、台灣等四地的策展人,他們分別為:負責中國單元的澳門策
展人陳育強、負責香港單元的台灣策展人張晴文、負責台灣單元的澳門策展人
朱焯信、負責澳門單元的中國策展人林帆。整個展覽運作的方式由受邀的策展
人至當地勘察,最後決定策展主題與選定三到四位藝術家的作品去呈現各自感
興趣的異地藝術生態。《四不像-兩岸四地藝術交流計畫(2012)》展覽共
14位藝術家參與,其中多選出為1980年代後出生的年輕創作者,內容共展出
22組件作品,類型涵括攝影、油畫、錄像、裝置、行為記錄等。在這樣的展覽
中,除了作為文化外的旁觀者,策展人必須在深入理解彼此社會中的共通的議
題,將當地正在發生的藝術場景轉化為展覽的主題內容。一方面並不同於上一
屆的《1+1》,讓兩人一組的藝術家從形式上去共呈,而是讓《四不像》一展
切成四個脈絡完全趨於議題化, 也正因為如此,透過最後展覽呈現的具體形式
與內容完全展現了四個不同策展人的觀察力與策展概念的完整與否。

城市導覽的練習:奧克蘭   余政達, 單頻道影像裝置   7’38”, 2011 
首先,香港的策展人陳育強以《哈囉!陌生人》為題去展現中國大陸現今善變
的一代背後的文化標籤與軌跡,選出了四個中國的藝術家胡筱瀟、章清、郭
棚、陸揚,其中更以章清的兩件錄像作品〈人民的書記〉與向〈湯姆·史密斯
學習〉,在這兩件作品中,章清以監控攝影設備拍入典型的80年代宣傳領導
幹部的手法去呈現優秀的領導偶像、理想的工人去隱敘中國社會與教育中特製
的意識型態,無論是政黨組織紀律與人民的關係,以及胡筱瀟的〈小馬過河〉
與〈永動機的幻影為什麼還在徘徊?〉兩件,前者轉化中國童話經典,後者將
80年代初期文革過後的年代下「黑板報」宣傳資料中所常見的科技、教育等平
面圖騰立體化後的裝置。澳門策展人朱焯信在台灣單元《時間.人物.地點》
將錄像定位為敘事性的記錄媒材,分別選出了牛俊強〈即使她們從未相見〉、
余政達〈城市導覽的練習: 奧克蘭〉,林俊良〈脫軌震盪〉三人的錄像作品。牛
俊強的作品一直都是感性的,在「即使她們從未相見」,他讓素未謀面的跨國
女孩們依照看著對方的照片想像對方的生活習慣與際遇;余政達則是藉由像是
主持一個旅遊節目的歡樂場景去咀嚼他一直以來對於語言掉格的落差;林俊良
的作品是在非常數位的脈絡下去將錄像的角色退居幕後,而讓聽覺與破碎的聲
響主導,讓音軌去主導整個視覺呈現的剪接方式與最終的影像是如何被創造出
來。中國策展人林帆則以《半空幻景》為題選出澳門藝術家吳方洲、陳嘉強、
黎小傑三人的作品,討論一個如澳門這樣一個依靠賭場、商業娛樂快速城市化
之地,現實經濟繁榮交錯的擬像中的多元文化下,藝術家如何表達自己生存的
想像。而這個展覽在整體呈現上不僅在文本的脈絡上連結出現了斷裂,不僅難
以識得藝術家作品在呈現現今澳門藝術家的世代特色,在這樣以議題分野的展
覽中可謂難關痛癢。
《我們的萬言書》第五冊(封面繪圖)   陳素珊, 紙本
四色印刷   84.1 x 59.4 cm, 2010 
四個不同子題的展覽中,其中最為特別以及有趣的便是由台灣策展人張晴文所
提出的《B計畫》,她有意地去選出80年代後出生、成長於97年回歸之前,身
分意識上處於「最後一代港英殖民與第一代中國香港人夾縫之間」的年輕藝術
家。他們對於社會現狀有極多行動參與和意見反應,並且在面臨種種政治與經
濟以及複雜社會的現象,他們不僅親上火線表態,並且在無法自由表達的窘
境之下,依舊積極地創作來面對以及回應社會中衝突。參展的藝術家李俊峰展
出其分別與梁御東和龐一鳴合作的兩件攝影作品:〈德先生不在〉與〈反霸
權〉,前者記錄了從香港利東街保育戰、保衛天星皇后碼頭運動,到保衛菜園
村與八十後反高鐵運動,無不反映這未盡民主的城市的根本矛盾。他們以〈德
先生不在〉的標誌作為隱喻去控訴政府繼續傾斜商家財團,無視民意,為發展
而毀滅社區;而〈反霸拳〉這件作品幽默地以藝術家身體展演練功秘笈「反霸
權八式」及「社區心法篇」上下兩部,並配有口訣的方式去呈現,人們在這社
會中如何有效的修煉,其中幾式如:「團結行動」、「關心政策」、「不求盡
賺」等,不只是藝術家詼諧的身體語言與為了口訣設定的特殊動作與行動皆讓
人莞爾一笑;羅至傑的三件作品〈默〉、〈動態雕塑〉與〈星〉,皆以跨材
料的方式呈現,〈默〉將中國中央電視台新聞聯播中靜默的聲音剪接成輯,
〈星〉則是以田野調查的方式收集了48顆路人手繪的星星,轉而編織成一個星
空以獻給很久沒有看過滿天星星的都市人。

值得一提的是,策展人張晴文在這個展覽中,選入了不少作品是與香港社區營造
的藝文組織「活化廳」有關的藝術家,「活化廳」是一個是一個由香港藝術發展
局資助的非牟利藝術組織,成員皆為當地活躍的文化藝術工作者,持續地以不同
主題的藝術交流計畫、展覽與工作坊、現地考察等方式去實驗「社區」與「藝術」
彼此活化的可能性,建立可以討論與結盟的平台,也熱血地盼望透過這樣的方式
讓香港人能夠對於社區生活、城市文化、政治等議題有更多的關注。
在這個層面下,參展的藝術家陳素珊則展出多件紙本水彩與物件印刷的插畫,
每一件皆以輕鬆、溫和的一如插畫一般的筆觸去繪出各種社會事件,如:
〈反地產霸權〉、〈有人問我公理和正義的問題〉購物袋、〈清潔香港〉、
〈鐵怒沿線—篳路藍縷〉紀錄片的封面、〈石崗菜園村地圖〉,甚至是有著「天安
門廣場是全世界最乾淨的廣場」標語的手繪海報,而海報內的插畫人物是在天安門
廣場清除著地上口香糖的蒼白清潔工。陳素珊的作品表面看來最為輕巧,卻帶觀者
境。最後,藝術家姚妙麗在她的攝影與行為〈送(I): 送你一個無敵海景〉、
〈送(II): 送你一陣手提涼風〉、〈送(III): 送你一平方呎的黑暗〉三件作品
中,她以三個行動去揭開香港市民所面對的居住問題:第一件則是將港邊美麗
的大型海景攝影作品送給住在香港狹窄小單位的居民,讓住戶掛在家中最顯眼
的地方欣賞海景;其二則是利用她把小型手握電扇所製造的涼風,送給老區南
昌街被高樓影響的住戶;其三她用一呎X一呎的膠板所製造的黑暗,送給居住
在受光害影響單位的租客。而另外一個展間也同時展出李俊峰與活化廳等組織
合作的影像〈流動酒吧大作戰〉,他們將游擊的流動啤酒攤領上街分送給居民
與路人,配著音樂與歡笑,並且在展間內掛著革命的標語與旗幟以表態度。

此展覽進行四地巡迴計畫,自2012年5月19日起自巡展首站北美館展出至7月
15日,之後陸續於澳門南灣舊法院大樓、香港奧沙藝術空間、深圳何香凝美術
館等地依序展覽,預計於2012年11月18日完成整個展出計畫。而透過這樣四個
不同子題的展覽,一方面我們透過其中議題去看見四地藝術的不同脈絡,也同
樣地看見來自四地的策展人從怎麼樣的開放角度和自身的背景去跨國呈現這四
地的藝術風景與想像。這不只是一個集合展,而是在藝術創作如何去反映生活
這樣的反思背後,你選擇如何去透過關照他人的生活,並且做自己的選擇。
(本文刊載於藝術家雜誌七月號,圖版提供:北美館)

重新面對創作的無畏之力──新店男孩《生活的決心》



作品:傾斜 30 度,創作年代:2011,材質:digital print,尺寸:160 x120 cm


由抽象藝術家莊普、吳東龍、攝影家陳順築與錄像藝術家蘇匯宇四人組成的
「新店男孩(Xindian Boys)」近來成為藝術界津津樂道的話題,一方面,其提出的是近
年來藝術團體結盟共同創作的趨勢,以及分工與聯盟之力如何在體制化的藝術思維
中突擊以創造嶄新的創作方式,另外一方面,以這幾個人的個性,實在忍不住想他
們是認真嗎?畢竟,這四個知名藝術工作者的共同點只有住在新店山區,居然還一
副欲以男孩團體之姿突圍的態勢。

可有趣的是,這四個在台灣藝術場域佔領重要位置的藝術家,不僅僅是已曾經於台
北市立美術館舉辦回顧展的資深抽象藝術代表莊普、承襲台灣冷抽象脈絡的青生代
抽象畫家吳東龍,在台灣攝影史以家族和物件圖像佔據關鍵字的陳順築,以及兩度
入圍台新藝術獎的話題藝術家TV Kid蘇匯宇,乍聽這四個優秀的藝術家的合作,已
經可以想像這四個人若放在同一個聯展中都已經相當有趣,何況是共同創作,於是
接下來的疑問是:這四人的創作方式如此歧異,他們究竟該如何做共同的呈現?特
別是團體在合作中免不了要去思考生產線的節點分工,從提議、決策、統合、執
行,這些似乎都成為在「創作」這樣一件相當個人化的過程中最為矛盾的事情。尤
其,這件事情發生在一個橫跨繪畫、攝影、錄像多個平面的藝術團體中,亦讓人忍
不住思量這四人的作品最後究竟會不會變成只是變成A+B=AB卻非等於C,儘管事
後發現這僅只是多慮而已。
作品:面積 36 坪,創作年代:2012,材質:digital print,長度:160 x120 cm


所以,在《生活的決心》一展,他們並沒有展出任何一件專屬個人的創作,而是展
呈了集合四人之力的五件攝影與兩件錄像作品。所有的作品與工作過程皆在新店山
區的各個場景中拍攝完成,為此,四人從本來的鄰居身分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合作
的可能,逐漸演變為租下離四人家都近的據點,一起打掃、整理成未來固定的工作
室。這之中有些讓命運和人生際遇引領的意味,在創作路上已走過多年的他們,歷
經過被各種創作觀念擊敗、市場的競爭、評論系統編列,透過挫折和才能早就已經
形塑個人名聲和標誌的四人,從聊各自的作品與創作計畫慢慢地形成共識,隨機地
不斷丟出各種可能,游擊式探索四人生活場景中的地點,這個過程實在熱血到像電
影中的中年大叔跳上時光機卻幸運地沒有遭受毀滅性骨折,還一路在搖滾公路上
飆風前行。於是,這段旅程的一切從作品〈等候 15 分鐘〉開始,一個在山區道路
上無人的公車等候亭、四人立於溪中的作品〈水溫 14 度〉、偶然發現的老樹〈傾
斜 30 度〉、共同搬運吳東龍的車〈淨重 0.9 噸〉、以及〈面積 36 坪〉。他們將生
命中所有觸及的度量衡轉化為生活與創作的單位,而這些與身體有關的計量亦展示
著無可言說決心的重量。在這次的展覽中的所有攝影作品,不僅意外地在構圖上流
露出血液中古典的本能,甚至在初看之下簡直覺得這四人利用創作在回應藝術史的
脈絡。想當然爾,他們當然沒想這麼多。但他們在這些真實的場景中透過行動去展
演一種寫實的脫出,這樣的概念同樣地也出現在錄像作品中〈無題〉中,他們此實
驗了360度的四倍慢速的攝影機,採用一鏡到底的方式攝錄四人在溪中各自做著不
同的莫名又讓人會心一笑的舉動,如:陳順築站在桌子上衝浪,蘇匯宇對著山林射
出沖天炮、吳東龍沒入水中,而慢速的表現效果卻讓這一切看來如此悲壯。而他們
也試圖在展場中透過象徵性的物件重現去打造整個環境,無論是現場木作的小徑與
呼應現場的瀑布影像,以及各種出現在各件展呈作品中的物品,如:漂浮在水上的
水果籃和棕刷,將整個展覽在概念上作一個較為完整的統合。再者,透過個別的作
品,觀者同樣地也能在其中發現四個藝術家各自的創作標記,如:作品〈面積 36
坪〉中,看來正在整理工作室的四人,粉刷牆面油漆的莊普使用著吳東龍於《灰色
宇宙》一展中個人慣用的偏灰的藍綠色,所畫出的圖騰也如吳東龍去年的個展中作
品如出一徹。此外,許多在許多作品中,我們也可以看見陳順築對於側寫物件特寫
的迷戀,整個影像的氛圍亦摻雜著一種蘇匯宇式的迷幻,而莊普無為與放鬆的個性
卻似乎成為這些系列作品最明確的基底。
作品:水溫 14 度,創作年代:2012,材質:digital print,尺寸:160 x120 cm


奇異的是,越了解新店男孩的創作方式越會有某種溫暖的感動。這四個人在合作的
過程中,其中的一人總會去提出對其他三個藝術家在創作上的興趣,而在自己已經
很熟悉並且固有的工作方式外,他們藉由「新店男孩」的合作去提出自己一直以來
想嘗試的卻沒有勇氣、或者是機會運用的想法,換句話說,他們在「新店男孩」這
個身分中去處理自己的創作中無法處理的,脫離被侷限的、投入過去想都不敢想的
新試驗。如果說,在藝術的專業上我們都會走向某個特定的領地,我們都找到專屬
於自己的絕招把它練到很強變成大絕,然後我們學會從頭到尾只用一招打怪,最後
還意外還攻陷整個村莊,可是回首這之中總是會出現某種遺憾,其關於的是我們一
開始進入這個世界中什麼都想嘗試的初衷,不怕輸、不怕受傷且什麼都敢玩的某種
無畏與張狂的勇氣。「新店男孩」的組成不只是關乎生活態度或某種玩樂,因為其
反而是反覆思量創作這件事的某種專業哲學與真實價值,因為與其說他們把生活題
材拿來創作,不如說他們把創作這件事當成了生活全部,並且反應了此四人的個
性,也才會有「新店男孩」的誕生,只是他們透過「生活」這個題材,緩慢地、優
雅地去隱喻生命際遇中、藝術創作的路途上無厘頭的意外,而這些都僅僅只是開頭
的第一章而已。(原文刊載於Art Plus 12年 六月號)

06 9月, 2012

關於「創造力保證書」的無限想像──豪華朗機工《福》個展計畫 /王咏琳

一日表演,錄像,2012,現場紀錄


「豪華朗機工」(Luxury Logico)在2010年初由兩個藝術團體於組成,其一
為張耿豪與張耿華的「豪華」,與陳志建與林昆穎的「朗機工」。這四個30歲
出頭的男生在共同創作的基礎下利用個別的專業領域在發想、執行,甚至是更
為技術層面的機械與軟體互動的操作上創造出許多令人驚艷的作品,如持續進
行的「照顧計畫」(Project Woodpecker)、「灰塵」(Dust)等系列。他們
通常將合作的計畫分為幾個階段進行,從一開始像是接力地創作作品,到後來
的「照顧計畫」中的系列作品「日光域」開始打開這個藝術團體新的格局與定
位。在創作「日光域」的初始,他們首先號召群眾捐出家中棄置不用的300座
老舊檯燈來參與這件作品的製作,經過測試與作品展現形式的轉化之後,在計
畫時程中的第二階段,這件作品首次於2010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劉國松:白
駒過隙.山動水行」中展出。藝術家們用這件以數百盞燈具,配以省電LED燈
泡所編織而成的裝置來隱喻「太陽」的光芒,接著透過電子程式的連動作用,
去控制群體燈光的明滅來創造太陽遙遠、視覺上超載的感官衝擊。然後,在這
個計畫的第三個階段,藝術家們則依據燈具提供者的聯繫資料,在展覽結束之
時贈與對方一張此件作品之攝影,讓觀眾對作品創作的實質參與去瞭解他們所
參與的作品計畫中對於「環保」的觀念。這件作品隨之也相繼在香港藝術中心
與澳洲的白兔美術館展出。有趣的是,「豪華朗機工」所提出的幾個計畫並不
侷限在視覺的展呈上,他們也時常將合作對象的範圍擴大,進而與表演藝術與
聲音藝術家合作,以跨媒材的共同創作實踐去思考當代藝術中「混種」的概
念。
理性大於物理,102x84.5x10cm,銅版雕刻,2012


再者,「豪華朗機工」此次於「就在藝術空間」(Project Fulfill Art Space)所
舉辦的個展《福》,則藉由藝術家進入市場後的身分位置去探索收藏者與藝術
家間的對話關係,以及進一步理解藝術世界的慾望。所以,這個延續「照顧計
畫」系列的嶄新個展的第一階段便是──他們開始購藏作品變身為藏家,透過
主動聯繫與面談理解作品後,購買了九件跨越不同世代,與不同表達形式的作
品,並就這些作品作為基本材料再次創作。這些被再次創作的作品包含:〈林
明美之II〉,藝術家們將洪東祿於1999年所創造的數位輸出作品再製成燈箱機
器。觀眾一旦投入十元硬幣,原本黑暗的燈箱就會啟動浮出公仔女神的肖像,
他們以類似捐獻香油錢的方式去比照現代的人們如何透過金錢去召喚自由信仰
;陳松志帶名為「無題」的玻璃裝置作品在他們的再創造之下,則轉為嵌入於
白牆中成為空間延伸的一部分,也因為在白牆框架的侷限下,讓原先作品所蘊
含的詩意、卻又夾雜著漠然的孤獨感受再次顯得更為劇烈與不安份;另外如姚
仲涵的聲音作品〈竄景、響川海、拆火車〉則被藝術家們以視覺化的手法再現
成金色散落的點點音景。其中最為有趣的則是,「豪華朗機工」以〈一天表
演〉這件行為藝術作品,在開放的畫廊之中透過24小時的不眠、持續地以印製
著366天的日曆的行動,去向行為藝術家謝德慶在70年代末的一年中每日、每
小時不間歇地以打卡機記錄行動與時間的行為作品〈一年行為表演1978-79〉
致敬。特別的是,透過《福》這個個展計畫,「豪華朗機工」除了試圖去解構
作者與作品間的關係,亦藉此去討論「原創力保證」、「收藏及擁有」與「販賣」
間的這些僵化的概念背後所被遺忘的多重複雜意義。除了藝術家間透過作
品的再創作這種靈感層次上的啟發和對話外,而「交流」這個動作亦同樣地藉
由市場上的二度交換之間去體現。在這個思維下,他們用這般可以說是大膽,
甚至可以說是接近「賭注」一樣的方式,試圖去挑戰、辯證人們所有對於「收
藏」的想像力路徑與其未來無限的效應。
(原文刊載於藝術界Leap雜誌,圖版提供:就在藝術空間)

說再見的距離,錄像裝置,48.5x35.5x4 cm,2012



"福"計畫作品:
豪華朗機工的收藏品----→展出作品清單

1.陳松志 
豪華朗機工 第一空間 時間裝置 2012。

2.劉瀚之
豪華朗機工 說再見的距離 錄像裝置 2012。

3.洪東祿 林明美之II 數位輸出 1999
豪華朗機工 自由信仰機 電機複合媒材裝置 2012。

4.姚仲涵 竄景、響川海、拆火車 聲音 2005-2011
豪華朗機工 謠中含 聲音視覺 2012

5.高倩怡 Slow Dive Slow Down 49頁複合媒材繪畫 2007-2008
豪華朗機工 安息 蠟 2012

6.涂維政 BG6501號石 夸石 2000
豪華朗機工 藏寶涂 益智遊戲2012

7.許尹齡
豪華朗機工 擁有者圍牆 繪畫複合媒材裝置 2012

8.蘇旺伸
豪華朗機工 情感大於物理 銅版雕刻 2012

9.謝德慶
豪華朗機工 一天表演 行為錄像 2012

你以為從不能被交易的那些──《未來事件交易所》





 1. 未來事件交易所-展場局部-前為孫原彭禹作品 -芝麻開門
Sun Yuan & Peng Yu   Open Sesam


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由一群藝術家、策展人、學院學者與社會文化工作
者於2010年二月在台北的城中區一處老舊公寓所籌劃成立,該區除了台北藝術
當代中心,同時還有「打開當代」、「視覺藝術聯盟」,以及藝術家工作室等
等,讓城中區成為國、內外藝文愛好者的必訪之處。然而,為期兩年的「城中
藝術計畫」即將隨著今天春天的結束再度畫上句點。

                           

回過頭來說,「台北當代藝術中心」,除了籌辦展覽、藝術家短期駐村、規劃
表演、也策劃各式各樣議題性講座,然而在這個即將解散的時刻,他們推出最
後一檔展覽──《未來事件交易所》,藉此提問藝術的呈現與過程究竟創造了什
麼?也藉由這樣的命題去探討在勞動、社會價值、消費、甚至是慾望經濟的交
錯中,特別在資本主義驅動藝術世界交易的狀況下,藝術如何在這樣一個龐大
的系統下去保持自身的獨立性和逆轉局面的動能。於是,由鄭美雅與姚嘉善策
劃的「未來事件交易所」,邀請了藝術家張奕滿、周育正、丘旼子、胡向前、
高俊宏、李傑、孫原彭禹、田中功起、蔡佳葳以及徐坦參展並製作現地製作
外,藝術家們也透過多樣的行動與媒材去打開各種可能。

首先,孫原&彭禹 的〈芝麻開門〉展出自己的收藏──兩把於台北購得且製作精
良的黑色BB槍並「出借」此展的贊助者,並由贊助者長期照料,直到也許未來
法令修改的某日,讓這些假槍得以回到藝術家的懷抱中,而那天也許永遠不會
到來;張奕滿展出〈一個關於金錢和父親的小故事 (給 CELR)〉,將13張約台
幣兩千元金額的鈔票夾在從台北公立圖書館中所借出的智利的流亡小說家羅貝
托.波拉尼奧(Roberto Bolaño)的13本書中,而這些錢會被未來的讀者隨機地
找到;在作品中總是展現強大觀念性的周育正則展出〈工作史-盧皆得〉,藉
由編撰盧皆得這個人的迄今的工作史,去討論這個社會中臨時工不穩定的工作
生態。他首先在報紙上刊登一則尋找臨時工的廣告,又從大量詢問的電話中和
面談中,最後選擇了五十多歲的盧先生,聘用他從工作期到展覽結束的八週時
間,訪談他過往的生命故事與多樣的工作內容,最後他有一個新的工作──在展
場的開放時間,全程擔任作品的保護者。有趣的是,觀眾到了展場先會發現一
個中年男子安靜地坐在展間的角落偶爾拿起保溫杯啜飲兩口,偶又看著他整裡
架上那名為工作史的書籍,最後了解到原來其就是盧皆得,是整個作品的軸線
;其他,還有胡向前 〈向前美術館〉製作了一個個人化的語音導覽敘述各種自
己印象中的藝術品;田中功起〈讓我們討論他未來的作品該是什麼〉則延續1988年的作品,再度邀請了一組藝術家、策展人、作家以及一位畫廊工作者來與談他未來的作品走
向。透過這個田中本人缺席的記錄影像,看見這幾種不同的身分採用如何不同的觀
點與敘述方式去做思維上的較勁。

這個展覽拉出了幾個有趣的層面,除了質問「交易」這件事情在資本推動的藝
術世界下的荒謬,另外一方面也去探問這些最不具交換價值的現地製作作品,
具有時效性的觀念、行動作品又該怎麼被收藏?策展人試圖在整個已經趨於僵
化的藝術思維中挑動其他可能,提出藝術在創造上可被接受的新模式,也提醒
著觀者在「交易」的諸多樣態之下,依舊有著很多未能被揭露、覺察,更為個
人化的感性。
2.  未來事件交易所-展場局部-  徐坦作品 -等待梵谷-關於詞"新自由主義"的研究

Xu Tan   Waiting for Van Gogh- Research on the Keyword “Neoliberalism”
原文刊載於藝術界雜誌